|
守初心葆本色 以奋斗促实干 ——《习近平在厦门》等系列采访实录学习心得体会 □ 白沙镇党委书记 张国顺 连日来,通过学习《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系列采访实录以及同班子成员之间的研讨交流,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情怀。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更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风范和理政思想,在总书记的“闽情闽意”中,感悟“滴水穿石”的坚韧和“弱鸟先飞”的意志,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征程上,大步向前。在这里,谈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笃学慎思,务实担当 在采访实录里,多处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是个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且重视实践探索的人。七下晋江,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深入宁德贫困地区,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理念;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在厦门工作的短短3年内,连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都去过。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任职,就要读一读当地的地方志,他总说地方志能够帮助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对工作是有帮助的。他还提出,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用了17年多的实践向我们证明:理论学习即为了提高工作水平,理论学习要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理论学习最终一定要转化成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的理念,要毫不动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是开展有效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要弘扬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强大理论、思维方式、领导风范和工作作风,做到笃学又慎思,务实且担当。 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福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之地。在厦门发展战略中,开篇就提及生态问题,在福州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当年强台风来袭,木兰溪洪水肆虐、重创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秉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信念,让木兰溪从“水患”向“水安全”继而向“水生态”迈进,实现了“水经济”的飞跃。 近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木兰溪治理重要理念的指导下,白沙镇的生态环境改善了许多,培育出村企合作、党建共建等发展模式。水质提升了、资源丰富了、环境宜居了,我们才有更强的底气突出开放招商,才有更优的计划强化项目带动,才能更好地推动乡镇全域乡村振兴。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文明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民之所需,行之所至 端起沾满茶渍的黑茶杯就喝;掀一掀锅盖、摸一摸被褥、拉一拉群众的手……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之路总是充满亲切和温情。正是这样保留温度的调研,才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基层百姓的生活生产状态和需求,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抗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婴儿,党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我们更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充分挖掘群众的智慧,激发“沾满露珠、冒着热气、散发泥香”的创新理论,推动“基层智慧”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把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要把工作成效交给群众去评判,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落实是否有效、效果是否正面,始终将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作为推动工作“提质、提速、提效”的源动力,真正做到“民之所需、行之所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