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下村风景如画,犹如“世外桃源”。 科技特派员打通“送技”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文/图 萩芦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引资打造文旅康养项目,推进全域旅游开发;借力科技特派员,做优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培育“绿色经济”;依托电商平台,促进“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全面振兴。 青山叠翠,溪流清澈;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间村野,一派繁忙……金秋时节,美丽萩芦激越着丰收的旋律。果子成熟了,村庄变美了,群众开怀笑了,幸福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坦。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萩芦镇立足自然禀赋和区域实际,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休闲旅游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呈现出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喜人景象。 生态打底 做优全域旅游 新时代赋予农村新定位。告别过去“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农村形象,如今城里人也向往乡村的山水生活、田园风光。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距离市区13公里、涵江城区9公里的萩芦镇是涵江山区的门户。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6.4%,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被称为“城市后花园”。上周末,记者驱车前往萩芦镇探访。一路上,萩芦溪相伴,青山、绿水就在车窗外,鸟叫虫鸣和声袅袅,山间散发着绿意盎然的灵气。 崇福村口的停车场满了。从附近城区而来的游客们或漫步在滨湖栈道上,或闲坐在凉亭中畅聊,或到农家乐品尝地道小吃……游人们徜徉在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中,享受着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乡村生活,流连忘返。 借力独特的乡村资源变身亮丽生态典范,崇福村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提档美丽乡村,让百姓享受到生态红利,更打造出“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的模式。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重,因地制宜开发森林旅游、森林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利用秋月湖的独特优势,依托山谷地形、山水生态,为游客提供一个充满激情的生态旅游基地。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的攀岩、滑草、森林探险、高空滑道、水上皮划艇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以及举办自行车赛事、青少年营地等主题活动,大大吸引了周边游客。 在生态康养悄然兴起的当下,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南下村正依托地下蕴藏的天然温泉,积极引导乡亲回乡投资,流转集体土地20亩,投资1.5亿元建设南坛温泉度假村,大力发展温泉度假旅游。该度假村总经理杨剑锋介绍,南坛温泉整个地热田南北宽约400米,东西长约850米,水质良好,水流充沛,可常年开采使用,温度适中,适合于洗浴和医疗保健。度假村先期建造了室内外包厢和露天园林泡池,还有大型温泉泳池、温泉木屋别墅等,集温泉养生、娱乐健身为一体,旺季客房经常供不应求。目前,二期项目也在高品位策划包装中,计划再投资1.5亿元,增加200张床位。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是写实乡村振兴文章的重要一笔。南下村党支部书记汤建兴说,春赏花、夏漂流、秋采果、冬泡泉成为南下乡村旅游的亮点。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民居转旅馆、山货变商品,村民兜里的“钱袋子”鼓了,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接下来,萩芦镇还将全力投入南坛小镇建设,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及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生态兴则发展兴,一项项生态红利让萩芦镇乡村振兴发展更具活力。该镇党委书记姚玉章说:“捧好生态资源这个金饭碗,借助全域旅游开发,谋划一批文化体验、休闲养老、康体保健等文旅康养项目,把生态优势转换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插上‘绿色的翅膀’。” 科技助力 促进农业增收 再过几天,位于双亭村的功能型水稻示范区将迎来第一次收成,农户陈国富和妻子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早早就准备好了收割工具。 今年春季,科技特派员林荔辉共引进10个自育或国内外优质功能稻新品种,依托福建旺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共同实施,建设15余亩的“功能型水稻示范区”,通过田间示范与筛选,选出优杂交黑糯香米等3个产量高、适应性好、品质优的品种,可在全区推广种植,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如今,在萩芦镇的田间地头,常年活跃着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头顶蓝天,脚踩泥土,在田野上开设课堂,把科技知识送到群众急需的生产一线。零距离“送技”服务,加快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萩芦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努力对接科技特派员,又引进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科技特派员郑少泉博士,建设120亩洪南村后垅农场龙眼优良品种嫁接基地,对1500株树龄达到25年以上的龙眼树进行龙眼品种更新换代,把创新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生产品质特优的新品种龙眼,形成早熟、中熟、晚熟的品种结构。同时,以点带面在全镇各村逐步推广种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全面振兴。今年,该基地预计嫁接30多亩,力争一年内看到成效。郑少泉说:“嫁接改良后将拉长龙眼成熟上市时间,做到8至10月三个月均有果品上市销售,基地形成让更多人在更长的时间里能够品尝到新鲜的龙眼。” 不搞花架子,不铺大摊子,萩芦镇以本地特色产业为基础,引种葡萄、西番莲,扩大种植柚子、莲藕等。同时,加大与北京同仁堂制药企业对接力度,全面推广枇杷叶、龙眼干等药材种植加工。引进台商,参照台湾东风休闲农场的运作模式,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成有机种植示范中心和农业观光园,全面打造全市首个有机生态村。与台湾佳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接梅洋茶场项目,完成梅洋茶场现代茶园修整,引进了茶叶新品种,加快培育“绿色经济”。 借势发力 拓宽产品销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抓住特色产品和优质资源,既要做到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近年来,萩芦镇注册了“山里韵”电商平台,加快“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有实力的电商龙头,配套农产品展销馆等,整合山区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组织镇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加入线上销售,全方位宣传推介萩芦名优特色农产品。 萩芦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因素,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实现产业兴旺。 萩芦是莆田枇杷生产大镇。今年疫情期间枇杷销售受影响,正当果农们发愁时,萩芦镇搭建了“互联网+枇杷营销”平台,采取“互联网平台+供销合作”配送方式,发动果农参与“壶兰耕读·云端枇杷节”,实现“线上”和“线下”产品同步直销,电商、微商成为枇杷销售的主要增长点。通过点对点的电子商务带头,30多家微商共同销售,线上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45%,“枇杷不但不滞销,还卖了好价钱”。 与时俱进,细水长流。萩芦镇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围绕枇杷、龙眼、红心柚、茶叶、草莓、优质稻等特色产业,注册了“萩芦牌”枇杷、“友谊106”龙眼等优质品牌,形成“一村一品”联动发展的生产格局。 一方方良田话丰收,一个个村庄换新颜,一张张脸庞露笑容……乡村振兴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已然在萩芦的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