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涵江孔庙和涵江书院
2016-08-02 09:51:37  来源:莆田文化网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在涵江区涵东街道的紫磺山上,有一个叫孔里的地方,古称“阙里”。据记载,孔子四十一代孙孔仲良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来莆田任县令,把家安在涵江紫磺山。几年后,孔仲良病逝于官任,他的子孙就世居此地,成为孔姓的聚居之处。在这里,有一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远近闻名的古建筑群——孔庙、涵江书院及其附属建筑等。

  南宋理宗淳    年间(1241-1253年),兴化军知军杨栋和涵江镇官郑雄飞在涵江紫璜山上共同建立涵江书院以专教孔氏后裔,同时建孔庙,并拨田产以供孔庙祭祀和书院的开支。景定五年(1264年),郡守徐直谅上书朝廷,请求赐额,宋理宗御书“涵江书院”赐之,又委派祝洙为首任书院山长,涵江书院从此远近闻名。

  宋末元初,战乱四起,书院、孔庙同时荒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朝廷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颁布了一系列重孔尊孔措施,派徐汝楫就任涵江书院山长。其时涵江书院因年久失修,早已衰败不堪。徐汝楫求得郡侯的支持,于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书院及孔庙,并报准改由孔子第53世孙孔敬山继任书院山长。其后,援为定例,山长一职由孔家一代又一代继任,直到元末。入明后,罢书院兴社学,涵江书院不列入学校之属,也不设山长。明宪宗成化元年(1466年),兴化府知府岳正在孔庙和涵江书院以及毁掉“三真君殿”的原址上扩建孔庙、书院。扩建后的孔庙奉祀孔子、四配、十哲。殿前是棂星门、大成门;殿左是厢屋、廊庑,殿右另辟一门,门上书“阙里”,以通书院。书院的前面立匾额,上书“正学门庭”,庭内是明德堂,堂后为思圣堂,最后是住房,专供孔氏后裔居住。紫璜山之麓与孔庙、书院上下相毗连的是四十九级石阶及泮池。岳正还拨方广和惠济二个废寺的田、地、山地共12顷,以供孔庙的祭祀之用。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莆田,孔庙和书院被毁。顺治十年(1653年),又被兵乱所焚毁。康熙元年(1662年),在明孔庙的遗址上重建孔庙。嘉庆甲戌年(1814年),涵江绅士在孔庙的泮池前募建正学门,至道光年(1835年)竣工。此时的正学门为木质单檐歇山式结构,三开间,高大庄严,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正面横额书“正学门”,背面横额书“仰之弥高”,字体雍容庄重,遒劲有力。入正学门十几步为泮池。泮池中央用石板铺成石桥,叫“璧水桥”,供人行走。过“璧水桥”为条石大道,尽头两侧各有一口“龙井”。接着为四十九级石阶,它依着紫璜山的地势,远远望之宛如天梯。之所以筑成四十九级者,据说是为了纪念孔宜户被确立为孔子四十九世孙而筑。石阶两旁各有高低石方台二座,共四座。最上面为石埕,过石埕为砖埕,砖埕两侧各有砖墙一道,墙头竖立御赐“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下马牌一对。砖埕北侧中央为石陛,两侧各为石阶;登阶而上为大成门,是三大间结构。跨过大成门,进入孔庙的主体部分——大成殿。大成殿的前面为石坛、石埕以及两侧长廊,长廊边墙的中部各向外开辟一门,其中右侧之门可通崇圣祠。大成殿系重檐歇山式结构,殿中央立四根合抱的杉木柱作砥柱,雕梁画栋。屋脊两端双龙戏珠,甚为壮观。殿正中有木质神龛一座,神龛中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每年由孔氏子孙于农历二月和八月仲丁之日进行春秋二祭,解放后废除。

  文革期间,书院石坊被拆除,孔庙、书院也同时荒废。1972年冬,大成殿、思圣堂、红砖楼、崇圣祠、大成门、“阙里一脉”大门改建的楼房及内外石埕等被全数拆除,随后改为涵江公社(乡)影剧院,仅存正学门、泮池、璧水桥、四十九级石阶和一块“下马牌”。

  涵江建区后,依其旧制整修了正学门木坊,下马牌也移立于正学门的左侧。正学门被列为莆田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整修了四十九级石阶,疏浚了泮池,池的四周环建石护栏。泮池后石板大道的两侧甬道处,修建了碑廊,搜集自宋代至清代有关涵江史献的石碑15块,嵌在碑廊之上,其中较为珍贵的有:《涵江书院至圣庙前正学门》《重修兴安会馆记》《重修世祖忠佑侯庙记》《开凿水心河》等碑刻。

  2000年,仓前片区旧城改造期间,涵江乡影剧院连同“孔里”全部民居统统拆毁,涵江孔庙和涵江书院从此画上句号。2010年初,孔氏后裔集资在四十九阶之上的空地上树立一尊孔子石头雕像。□陈志平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xcb2008@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