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涵江加大清水行动力度 重塑水乡名城风貌
2015-02-10 10:51:25 吴美琳 林亦霞 来源:莆田新闻网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笔者近日来到了涵江区梧梓河中游,看见1000多米的生态景观护岸开阔清新,好一幅美景入眼来。走在河边人行慢道上,绿化景观、滨水景观、亲水休闲区赏心悦目,好一片休闲净地。

  “我们正在塘头河、望江河等多条河道清淤、造景,让涵江人有更多的亲水休闲去处。”该区水务局总工程师李继东说。对梦里水乡有着难解情怀的涵江人期盼一泓清水重现河道,该区区委、区政府顺应群众期待,花大力气、多举措加大“清水行动”力度,治理卡口河段、生态补水、一边治理一边造景,为涵江的宜居家园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集中整治,打通“断头河”

  涵江旧城区布有不少卡口河段,这些河道原来的主要功能是排放沥水及改善环境。但随着该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河道周边新建了不少居民区,一些群众的环保意识淡薄,有的随意往河道乱倒垃圾,有的在河道两边违章搭盖,种菜栽果,造成河道被填埋,水流不畅,形成卡口阻水流通。年长日久,内河河道水环境“脏、堵、臭”等突出问题,成为困扰群众居住、生活的一大烦恼。

  为了满足河道过流要求,增强河道排水能力,该区把城市水系整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14年主要对国欢镇潭尾村、林柄村、新坡村,三江口镇护岸,涵西办东方廿五坎河道等20多个旧城区卡口河段进行集中整治,通过“拆违拆乱、修建护岸、拓浚河道”等措施,全面打通卡口河段。

  为确保整治活动按时有序落实到位,该区建立了区、镇、村相互配合、协调攻坚的工作机制,凝心聚力清淤疏浚整治。主河道由该区有关部门负责分期分批推进护岸、清淤等综合整治,次河道由该区属地镇(街道、管委会)、村(居、社区)负责清障、保洁、清淤连通。在完成河道清障工作后,按照水岸协同、属地管理原则,由属地街、管委会落实常态保洁队伍进行保洁。

  该区财政还实行以奖代补对验收合格的河段所属的镇(街道、管委会)给予分类补助。为了确保河道整治取得实效,该区还强化每两周一次的督查考评通报机制,对未完成序时进度的镇(街)管委会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生态补水,激活内河死水

  “卡口”河段打通了,但城区一些内河不与外河贯通,除汛期外,河水基本不流动,依然是煞风景的死水。如何解决内河河水因流动差容易再次变黑发臭的问题,又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只有从源头上激活内河,让河水保持新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内河脏乱差状况。

  该区与萩芦溪管理处签订引水协议,引调萩芦溪水源入城,经太平陂右干渠各进水闸控制,对涵江梧梓河、望江河、塘头河等城区主河道进行常年生态供水,引水流量1.0~2.0立方米/秒,平均每天补水10万立方米,年供水时间约300天,有效增强了城区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这种“生态补水”整治内河的方法,有效改善水质,增加水流量,改变内河河水“流不动”的窘境,让旧河道彻底呈现新气象。如今,站在望江河涵东卓坡段眺望,只见一条银绸般的内河安卧在人民公园左右,上游的萩芦溪水源通过一条专门管道,源源不断地向河中注入新鲜活水。河面水流缓动,碧光闪耀,越往上游河水越清,甚至能看到河底。

  “现在,我们沿河人家再不受臭水沟之苦了。”家住涵东街道人民街的一位居民说,看着望江河涵东卓坡段颜色越来越浅,一潭死水竟然一天天活起来了,心里由衷高兴。

   综合利用,建立亲水平台

  水流通畅了,水质变清了。然而,该区并不因此而止步,而是结合防洪、生态景观等综合利用,积极为群众多打造一些休闲亲水平台。

  该区突出控制保护、铺管截污、引水配水、恢复生态等特点,为建设水景、挖掘文化、展现风貌创造条件,通过建设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型柔性护坡,拓浚河道,将水乡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辖区内西庄沟段、梧梓河、塘头河等各条中小河流整治和景观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

  梧梓河在清理淤泥、新建护岸的基础上,又在沿河建设带状的生态景观区域,形成较开阔的水边休闲区、亲水平台,该河道在提高疏浚排洪能力的同时,实现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的好去处。每逢周末、节假日,都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

  正在整治改造中的塘头河两侧也在兴建2公里多的生态景观护岸。改造完成后,将增加人行慢道,兴建城市绿道,将滨水景观和沿河道路、周边地块结合,建设亲水休闲平台等。

  河道的水清了,河道的水活了,该区的宜居指数越来越高了!(吴美琳 林亦霞/文 朱秀花/图)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xcb2008@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