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江口桥沧桑
2015-01-27 09:04:47 吴炎年 来源:莆田文化网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江口桥位于莆田北大门江口镇的龙津古渡上,唐、宋时是福州至泉州驿道的必经之处。未建桥前设置龙津渡,亦叫迎仙港,故称迎仙渡。因这里有通应庙,又称通应港,简称港口,后转称江口。

  江口桥为莆田、福清两县交界点。其建桥年月不详。元代何良弼谓此桥造于宋淳佑二年(1242),据宋绍熙三年(1192)的《莆阳县志》载:“已有江口桥,江面宏阔,中有盘石突起如平地,名叫寨仔里,上有人家及观音亭。”1994年版《莆田县志》载:“江口桥始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是不精确的。

  江口桥于千年前,由两位蔡氏热心人倡建,此桥古称迎仙桥、龙津桥、尚阳桥。

  江口桥原34门,为煞水势,明宣德年间(1426-1435),减为25门,天顺二年(1458),北桥倾毁,(为寨仔里以北的桥),应由福清县负责修建,但因工程巨大,需用长24.5尺,宽、厚各2.3尺的石梁12块,砌墩巨石千多块,卧墩的鲜松木40-50株,加上运输等费用,要花70多万钱和1500多个工日。为此,两县互相推诿,拖了八九年不能解决。成化二年(1466)岳正任兴化知府太守,他采纳劳动人民的建议,利用已经废的迎仙桥石梁,在附近山上采伐松木,结果只花100天时间,材料和工费只用银80两就建成了江口桥。

  本来北桥倾毁后,潘本愚、魏瀚、刘子肃等官员欲图修复,因种种阻力及干扰,均未能遂愿,岳正知兴化府事,把江口桥全线修通这一功绩,在当地民间有口皆碑。

  江口桥在十九路军治闽时,被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成为公路桥。但抗战期间,当时为了阻止日寇南侵,曾炸毁一段桥梁,群众只好架木通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加固基墩,改成拱洞并扩宽桥面,使旧桥焕发新姿。

  江口桥因地处要津,桥上行人如织,江面帆樯云集,每当潮平岸阔,风清月朗时,远望水天一色,夜观渔火点点的风景格外迷人。每年中秋之夜的兰盆普渡、施放水灯及相应的民间文艺演出,也别具一番景象,江口十景中的“江桥夜月”,就是此景。

  江口桥不但风光旖旎,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景炎年间(1275-1品率1277),莆籍民族英雄陈文龙曾在龙津渡南岸设伏兵,布奇阵迎击元军,并把元军诱至囊山一带痛击,史称“囊山大捷”。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兵三过江口桥到莆剿歼倭寇,并曾驻扎江口迎仙寨。

  目前,江口桥两端均保存有威武将军石像一对,其中江口观音亭内祀有妈祖神像,附近有戚公祠一座,可惜已废。江口桥边有“舟痕石”,相传赵真人飞升后曾乘铁舸至此,舟痕尚留石上,郡人建昭灵庙祀之。《重修江口桥记》的石碑也完整地保存着。

  如今,江口桥西侧兴建“海上公园”,规模宏伟,建筑壮观。公园内有2座桥梁(拉索桥),还有好几处寻幽观海的亭阁;再往西不远处,有两座福厦公路桥,一座为公路拓改时新建的,另一座是六十年代建的,构成了一古今桥梁群体,成了江口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xcb2008@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