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天然药库”藏深山
2014-08-04 10:53:52 周凌澣 郑已东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在现代医疗十分发达的今天,偏远山区仍游走着一些乡村医生,他们不一定熟知现代医疗原理,却凭借几十年经验,为村民们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而大洋乡的退休中医吴金森,更是把瑞云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当成治病救人的良方。记者日前跟随闽药科考队,在吴金森老人的带领下进山探宝采药——

  从市区到涵江区大洋乡,地图上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驱车前往,却要经过平原、河谷、高山盆地和数座大山,行程55公里。这天,我们跟随闽药科考队一早就出发前往瑞云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大洋乡。之后,我们又驱车几公里,直奔目的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
  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东邻石竹山,西倚青云山,南探莆阳大地,北望永泰云顶,山环水抱,林青木茂,花香蝉鸣,怪石嶙峋。这里地处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带,最高海拔1015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
  来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后,科考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就又赶往山中探寻中草药,担任向导的是大洋卫生所医生吴金森。
  我们注意到,吴金森老人手中握的一根木棍,其中有一截已经磨得很光滑。他说,上山采药,走的大都是山路,很多地方有灌木丛,必须有根棍子开道,这根木棍已经用了五六年。
  老人的腰背微微佝偻,但登山时步伐矫健。
  “这是高良姜,瑞云山里很多,我们当地‘土医’也常用这种药,因为可以暖胃、消食止痛。”才刚刚爬了小段山路,老人就发现了路边的中草药。科考队领队是沈阳药科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景明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刘建群,他们马上让队员采集标本,用剪刀剪下部分枝叶,挂上标签、填写编号,放入塑料袋中封存。
  “这是草珊瑚,这是对叶百部,这是虎耳草,这是铁灯兔耳风……”灌木丛中、沿途崖壁上、树藤之间,吴金森不断发现他所认识的中草药。科考队一边惊讶于瑞云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一边对眼前这个老人佩服不已。贾景明教授告诉我们,山村医生能认识这么多药材,很不容易,尤其是还能把每种药材的学名说准,更不简单。
  采集标本途中,我们了解到,吴金森老人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大洋乡人,从事中医已经快50年了。他从小便拜师乡里的赤脚医生,跟着上山采药,辨识效用,很快走遍了这座大山。上世纪60年代末,他进入大洋卫生所当医生。那时的大洋乡,交通十分闭塞,物资补给困难,卫生所里只有少量常用的西药,价钱也不菲,一般老百姓生病,都靠药农和赤脚医生们采来的中草药治。为了能了解更多中草药,为乡亲治病,他托人从福州带回一部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如获至宝地研读起来。
  到2002年退休时,吴金森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他退休了,但乡亲们有点小病小灾的,都会找他。他看病时,从不用西药。在他眼里,浑然天成的中药才是治病救人最好的良方。
  进入深山,可以轻松攀登的石阶道路渐渐隐没在灌木丛中。踩着杂草和灌木前行,会发出“吱嘎吱嘎”响声。行进时,还要注意头顶的树杈,脸上则不时会被蜘蛛网网住。吴金森老人在科考队前面开道,却如履平地般,还不忘搜寻着丛林中的中草药。途中,他用木棍拨开一支树枝,回头提醒大家小心脚下。大家才发觉,原来左手边已是深渊。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科考队一行登上山顶一块裸露的巨石。这里视野广阔,一览众山小。海拔测量仪显示,这里海拔近900米。巨石上有一处早期旅游开发留下的水泥亭子,老人找了地方坐下休息。“过去上山采药,一定要在这里休息,吃点干粮,补充能量。一边吃,一边看风景。大洋现在变化大了,你们看山下水泥路四通八达,盖起了不少小洋楼。远处那山顶还有大风车,可以发电。日子好了,大家病也少了,感觉还是很欣慰的。”老人看着山下的村落说道。
  简单的休息整顿后,老人便继续带着科考队穿山越岭。突然,一棵独特的植物引起了老人的注意。它的根紧紧依附在大树树根下,顶端撑开了一把独特的“伞盖”,略有木质感。其暗紫色的光泽并没有逃过吴金森的眼睛。这是一棵紫芝。
  紫芝是名贵中药材,价格自然不菲,同行的药农想自己挖下来。老人劝道:“找一棵野生灵芝不容易,他们做科考的,还是让他们拿去做实验吧。”虽然不情愿,但药农还是听取了他的建议。
  路过永兴岩景区的张公洞,一条直径5厘米粗的藤蔓挂在洞口崖壁上,藤蔓上端附着几根细藤。老人告诉我,这细藤能治神经痛。说罢,他撸起袖子想爬上去摘两根。可藤从约10多米高的洞口垂直而下,长在中间,并无任何依靠,轻风吹过,还会摇晃,摘下来难度很大。老人试了几次,没能成功。
  一名年轻的科考队员见状,努力爬上去帮老人摘。刚摘了两根,他突然惊叫一声:“有黄蜂!”便快速滑了下来,但还是被蜇了,耳朵后很快肿起一个大包。好在科考队准备充分,给他马上涂上药。
  吴金森老人说,上山采药中,这样的意外情况很多。
  贾景明教授认真看着摘下来的细藤,并不认识。同行的刘建群教授对南科植物颇有研究,也很难准确叫出藤的名字。刘建群教授说,在民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中医,对药材的使用都有各自的喜好。这种无名藤是瑞云山地区的民间医生们使用较多的药材,但在《药典》中没有记载,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测验证其药效。吴金森老人说,他在大洋行医几十年,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好好利用瑞云山的中草药。这次科考是对瑞云山中药资源的发掘,希望在这次科考之后,外界能有更多人参与大洋的发展,同时也保护起这片难能可贵的天然之地。
  日已当空,在树木遮不到的地方,热浪扑面而来。此时,科考队已经收获满满,共采集了80多种中草药植物标本,于是决定下山休息。简单的午餐后,部分队员留下来整理标本,吴金森则带着几个队员到山下田间地头继续进行科考。

  图①:瑞云山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图②:吴金森老人对瑞云山区的中草药颇有研究。
  图③:采药不走现成的路,大都是在灌木丛中披荆斩棘前行。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wxb396@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