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四大名镇首涵江
2014-07-23 09:56:55 曾意丹 来源:莆田文化网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点击查看原图

  东方廿五坎

  清末,闽地沿海有四大名镇:金峰、石码、石狮、涵江,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涵江实居四镇之首。

  涵江历史上是个育人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发达的古镇。延福山下的黄巷村,是黄氏宗族聚居的村落。唐开元年间,桂州刺史黄岸在任满经海道返乡途中,为避风浪在此登岸,见此地山水佳胜,便决定将在侯官(今福州)黄巷的家迁至此地,称“涵头黄巷”。一百多年后,留在福州的一支后裔黄璞也迁到“涵头黄巷”。涵头即现在的涵江。

  黄巷的后人始终不忘始祖黄岸。黄岸墓保存完好,位于东南香米业公司旁。墓平面呈风字形,中间的封土墩用三合土护顶。封土后的墓屏墙正中有一块墓碑,额书“入莆始祖”,下书“唐进士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墓”。

  公路旁是“黄冈祠”,这座祠堂是纪念黄岸的祠堂。入门在祠前的地坪上有一口井,为黄岸五世孙黄妙应所凿。地坪两侧有石望柱和石像生:角端、虎、马及文臣、武将。这是从明代大理寺少卿黄巩墓前搬来的。从朱熹所撰的《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祠记》碑中所载,可知黄冈祠始建于唐昭宗太顺元年(890),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为二进建筑,皆系硬山顶砖木结构。头进祠厅高悬“黄冈祠”匾,二进祠厅内的神龛供奉着入莆始祖黄岸及历代黄氏名人的画像:唐末五代名臣、诗人黄滔,大儒黄璞;宋代宰相黄镛,状元黄公度;明代方志学家黄仲昭,大理寺少卿黄巩,布政使黄琏等。

  黄巷还有后人将黄璞故居改建成黄璞祠及黄巩祠。通过祠堂所介绍的内容可知,黄氏一族历代就有进士二十多人,所出的名人很多,这也反映了闽地育人文化的成绩。黄巷村在唐代还出了两个著名高僧,他们是同胞兄弟。兄为妙应(俗名黄文矩),是囊山寺的开山祖。弟法号本寂(俗名黄崇精),19岁时在福清灵石寺出家。咸通初,云游赣州高安,拜洞山良价为师,参禅十年。又赴曹溪参拜禅宗六组慧能之舍利塔,归途经过江西临川荷云山,便卜居此地,并改山名为曹山,弘扬禅宗。他和洞山良价创立了曹洞宗。兄弟俩在父母去世后,舍俗家旧宅为国欢寺。这些都体现了闽地宗教文化在禅学方面的成绩。

  离涵江老城区不远的三江口为对外海港,航运业十分发达,涵江很早就有人出海到南阳谋生,因而涵江是侨乡。总之涵江是个海洋文化发达的地方,盐业非常兴盛。盐在中国历史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盐有岩盐、井盐、池盐,最大宗的还是海盐。古代皆用煎煮海水成盐,费力、费事、费钱,产量也不高。发明晒盐法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这个突破就发生在涵江。时为北宋初年,是由家住涵江东山(今涵江涵东苍然居委会辖地)的陈应功发明的。陈应功曾规劝割据一方的陈洪进纳土归宋,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有功于北宋的统一大业。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仙游林居裔起事,陈应功奉命率军征讨,在战斗中阵亡。关于晒盐法的发明有个故事。

  陈应功有一天在家用海水磨墨写字,待砚台干了之后,发现砚池有盐粒出现。这一发现给了他很多启发,他想如果把海水灌到小池里,借助日晒,海水一干也会出现盐粒。他做了几次实验,屡试不爽。因而由发现进而发明了晒盐法,将海边滩涂辟成盐田(盐池),底部铺上瓦片,借助潮汐,潮涨时,用闸拦住海水,借助日光将海水晒成卤水,再渐渐结晶成盐粒。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燃料和人力,工效大为提高,产量也大增。因而晒盐法的发明也是闽地开拓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此法教给老百姓后不胫而走,迅速传向全国沿海地区。陈应功被盐民尊为“盐宗”、“盐神”、“盐公”。在涵江的紫璜山,老百姓建灵显庙供奉他。

  因三江口港海运发达,涵江成为商品重要的集散地,兴化府许多富商也汇集于涵江。如黄石遮浪头陈油泉、陈湖泉、陈济泉三兄弟迁涵江创业,以经营农肥豆饼致富。20世纪30年代,陈氏三兄弟曾合资在前林沟东岸建起占地6亩的巨型栈房贷仓25爿(后又续建4爿),人称25坎,实为29坎。这栈房货仓长200米,外围还加盖连续券拱的骑楼,十分宏伟。这座巨型栈房货仓容量极大,在涵江数第一,每年有五六十万块豆饼从这里进出。

  涵江后坡埕河南岸,有一座双茂隆旧居。这是仙游籍经营蔗糖、纱布的巨富徐启棋三兄弟所建的豪宅。涵江老城区里还保留着许多商人的大厝。

  涵江历史上很重视文教事业。在紫璜山有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孔子的四十一代孙孔仲良,于唐宝历(825~827)年间任莆田县令,见涵头环境甚佳,便定居下来。子孙繁衍,遂成孔氏一族的聚居地。三百年后,朱熹经此地,考察了涵江孔氏家族遗留的告身及家谱,与山东孔家的袭封家谱相符,证实当时族长孔宜户(孔仲良八世孙)为孔子四十九世孙。他将此事告知兴化知军,此地便被命名为“阙里”(俗称“孔里”)。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兴化知军杨栋与涵江镇官郑雄在山上建涵江书院,同时建有孔庙,历代有修缮和扩建,书院前还立有“正学门庭”木坊,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烧毁。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嘉庆十九年(1814)涵江士绅又募建孔庙泮池前“正学门”。

  “文革”十年浩劫,孔庙、书院被拆。房地产开发时,又遭到破坏。现仅存紫璜山下宫下街旁的正学门、泮池和通山顶的49级台阶。这里不但是涵江文风昌盛的标志,也是莆田文化兴盛的标志。那49级台阶的来历,据说就是因莆田学子参加全省乡试,中举人数常居各府之首,有时中举达40多人,过八闽半数。

  涵江孔里是闽地文化昌盛、育人文化成绩显著的象征之一。在涵江还能见到蔡襄修的“端明陡门”(水闸)等文物古迹。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wxb396@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