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在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莆田城区约22公里。茅庐、草堂常住着一些有学问的人。诸葛亮躲在茅庐静观时变,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翻云作雨,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住过草堂茅屋的杜甫,曾经感叹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他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志向,经受住各种风雨的考验,用心血写出的诗,终于成为一代史诗。我们兴化这位住在海拔750米高的夹漈山上的郑樵,更是甘于寂寞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700万字、传之不朽的史学名著《通志》。 《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被学术界称为“三通”,归入典章制度政书类的经典。然而《通志》与其他“二通”还是有些不同,虽然也可供研究典章制度的参考,但主要的是纪传体通史,从三皇五帝写至五代。《通志》的体例,正如郑樵所说,他参用司马迁之体,而异司马迁之法。他在设本纪、年谱、世家、列传之外,极有创意地另设了略。略共二十,自上古至唐,计有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为旧史所无,更具价值。他在史书著述上的创新,正是闽地开拓创新文化中突出的一例。兴化向来以“文献名邦”闻名,他与蔡襄、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是这方面最杰出的的代表。郑樵一生著述宏富,计有80多种,900余卷。除《通志》外,多已亡佚,仅存《尔雅注》、《夹漈遗稿》。 郑樵(1103~1162),字渔仲,人称夹漈先生,兴化军莆田霞溪村(今广山村)人。他不走科举之路,居夹漈山上三十年,访书十载。既重视苦读文献典籍,也重视实地考察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他还虚心向渔樵野老讨教。他不满宋人空谈心性、讲求辞章的风气,推崇司马迁、刘知几,主张实学。在完成了《通志》之后,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上临安将书献给朝廷。翌年,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我们驱车至巩溪村,村口矗立着一座夹漈草堂牌坊,坊后侧有两棵古老的杜松树。夹漈草堂位于夹漈山五峰包绕的山顶盆地中,山中环境清幽。郑樵自撰的《草堂记》已有生动的描述:“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雨、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 这座覆茅的草堂,在郑樵去世后,宋乾道五年(1169年),知军钟离松易茅为瓦,成了瓦房。屡经风雨沧桑,草堂已十分破败,近些年进行重修。钟离松所题“夹漈草堂”扁早已不见了。现草堂院门的“夹漈草堂”扁为书法家沈鹏所书,背面的“夹漈草堂”扁则是文怀沙所题。草堂为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前面两廊房各位三开间。天井中立有宋高宗授予郑樵右功郎的圣旨碑。草堂左侧有涧水淙淙。丞相陈俊卿有《题夹漈草堂》诗:“流水三间屋,公曾半席分(另一半应指与其同居草堂读书的堂兄郑厚)。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人去留青竹,山空只白云。升堂时想象,金石恍惚闻。” 草堂神龛中,悬挂着郑樵像,堂中有许多名人如陈俊卿、郑侨等的题诗、题联。朱熹的题联是“云祁会梧竹,山斗盛文章”。朱熹曾亲自上山来拜访夹漈先生。那是朱熹刚登上仕途,往同安县任主簿时,途径湘溪,打听到在夹漈山上甘于寂寞苦读的郑樵,便上山相会。两位博学的学者谈古论今,相见恨晚。当天,郑樵以“四白”(白姜、白盐、豆腐、荞头)款待朱熹,并说,怠慢了。朱熹风趣地说,你这是尽山尽海款待我呀!笑声溢满草堂。这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个典故。 草堂附近有平坦巨石,据传为郑樵的“晒书石”。草堂后有一高台,上面有一尊郑樵读书的石雕像。再后有20世纪20年代,一位米行老板,也许是为儒商,出资建造的一座纪念郑樵的祠堂和庙堂。这是一座儒道兼具的建筑,已辟为郑樵纪念馆,馆扁为赵朴初所题。 郑樵纪念馆是二进建筑,头进门厅与二进祠厅皆为悬山顶建筑。祠厅供奉着郑樵的神主牌。祠厅的对联为清末翰林张琴楹所作:“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祠厅左侧还建有紫竺亭,供奉观音大士。出紫竺亭边门,就到了郑樵的洗砚池遗迹。石砌的洗砚池有三池。逐层升高。上池为八角形池,龙头吐出泉水流入池中,再流入圆形的中池,中池复流入方形的下池。池畔有篁竹掩映,是个雅致的地方。 郑樵隐居山上,并不是消极避世,当听到“靖康之难”的消息时,郑樵与堂兄都被震动了,多次上书枢密使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收复失地。但在昏君权奸把持朝政的岁月里,连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良将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郑樵深感“有心报国,无路酬君”。 绍兴五年(1135),堂兄郑厚再举礼部奏赋第一,走上仕途。孑然一身的郑樵便毅然投进夹漈山的怀抱,决心力学著述,心不旁骛。隐居山中,并非只顾享乐,而是力学著述,这是另一个角度的积极入世,为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郑樵还有一首《自题夹漈书堂》诗,讲述了山中的清苦生活:“堂后拖柴堂下烧,柴门终日似无聊。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凋。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 郑樵能有毅力完成700万字的《通志》及其他著作,自有他的思想动力和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郑樵,从夹漈山下来,我们又到湘溪对岸的霞溪村(广山村)。很巧,我们在村中遇到一位75岁的老人家。他带我们到广山书院(亦名广业书院)旧址,这里原先是郑樵的故居,清乾隆时改为书院。一条水圳的水流正汩汩流过,村民正准备将书院重新修复。据老人说,在书院前,原有两口井,叫日井、月井。广山村整号夹在两条溪的交汇处,村东偏南为湘溪,村西偏北为庄边溪。郑樵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郑宰,熙宁三年(1070)进士,任过官。父亲郑国器是太学生。郑国器和苏氏夫妇共同在湘溪倡建苏洋陂,这个陂可使700亩农田受益。为了建陂,郑国器还卖掉不少田产,后人建有石构的小颛祠一座,纪念郑国器个苏氏夫妇。由此可见,郑樵的先辈就是热爱社稷及乡土的义士,为了民众的利益,可以捐出家产。郑樵的思想品德自然得益于先辈的言传身教,这就是郑樵能够在山中力学著述的思想动力。通过其父捐田产,可知郑樵的家境是较为富裕的。这就是郑樵能够访书十年,力学著述三十年的物质基础。可贵的是,郑樵在山中却过着布衣蔬食的节俭生活。 另外一点,郑樵能编出700万字的《通志》及其他许多著作,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必须读许多书,参考许多书。而恰恰他出生在兴化军,访书主要在兴化军和闽南。这两地在宋代,文化都较发达,都是“海滨邹鲁”之地,有许多知名藏书家,他“遇有藏书之家,必留宿,读尽乃去”。这就是他能写出鸿篇巨制的外部条件。 郑樵有一首怀念故乡、故宅的诗:“双鲤迴环认故居(村形似双鲤交会),门前日月井泉流;苏洋陂外添新景(指小颛祠),血食于今正未央。” 郑樵的墓,由陈俊卿将其移至白沙灵源寺东,离此不远,现已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