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
服务
三都澳上的“莆田村”
2010-08-04 10:02:13  来源:  责任编辑:涵江新闻网  
       曾经在报上看过有关平潭潭屿岛上有个“莆田村”的报道,也听说过潮汕、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一带也有莆田移民后裔活动的传闻。几个月前一次偶然机会听莆籍宁德市海事局副局长朱炳棋先生介绍说宁德三都澳几个海岛上也有从莆田迁移来的“莆田村”,几百年了,渔民还说一口流利的莆田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久前,笔者应邀参加宁德兴化联谊会的同乡聚会,不意巧遇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宁德“莆田村”的两个代表:福安市下白石镇来尾村村主任林全利和蕉城区三都镇葛朦湾村主任张池敏两位“莆田老乡”,于是便有了这次踏访三都澳上“莆田村”的意外收获。

福安下白石的“莆田村”

  下白石镇的“莆田村”位于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来尾村。背靠山峦面朝大海的来尾村与整个大陆其实是联在一起的,但由于山高路险,阻断了与大陆的联系,颇有桃花源中人的感觉,岛上渔民出入也只能靠小木船接送,可以想象得出先民迁徒到此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听来尾村主任林全利介绍说,来尾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先民们在此开荒种地,耕海牧鱼,沿山依势盖起了房屋,至今莆田村人口有1300多人。谈起来尾村的祖先,36岁的林全利按上辈人口口相传的说法是:因莆田笏石老家家族里有矛盾,亲人间相互倾轧,难于生存,于是便拖家拽口迁到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来讨生活。如今岛上有林、陈、肖、黄、许、康6个姓,除一户卓姓是从外边迁到这里外,几乎是纯种的莆田移民后代。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族谱留存至今。文革期间破“四旧”,家家户户都把族谱藏匿起来。当笔者提出能否看看族谱时,林全利主任说只有由德高望众的先辈选吉日择时辰才能把族谱“请”出来。过去这个村里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女孩子也很少嫁出岛外的,现在则多些。
  在林全利村主任的引导下,笔者在村里一户叫陈寿义的黑瓦泥墙房前停下来,驻足观赏着门前斑驳不清的对联“舜日尧天周礼 ,孔仁孟  文章”,他说这家是现存最早从莆田移民盖的房子之一。就这样,边走边谈,笔者与村里一位乘凉的老太太打招呼时,得知我是从莆田来时,老人竟然热情地用莆田话说:“莆田人,自己人。”从村民处打听到有一个最长寿的是90岁老人,或许多少知道点“莆田村”旧闻轶事,笔者便提出去看看,林全利解释因为老人上年纪了,有些犯糊涂了,这才作罢。接着村主任又带着笔者看了一户88岁叫肖恒顺的老人,老人过去以开荒种地为生,身手不便的他颤巍巍地叫过儿子帮忙从床上坐起来,拿出一本简易本肖氏家谱,说:“来尾村民是从笏石八角井移民来的”,我顺便翻一下这本用毛笔字抄写的肖氏族谱,封面写道:“肖氏家谱”写着:“传宗之宝,百代荣昌,还有崇孝堂制”的字样,老人说:“我们这一支是乾隆年间从莆田迁来的。”
  在橉比栉次的来尾村民房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棵根须虬劲的又高又大的榕树。林全利说:“先人迁来时,一箩筐放着从莆田迁来的大榕树,一箩筐放着田公大元帅的神位,一并挑到这里。三百多年过去了,原先尚有6棵五、六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大榕树,在台风暴雨的侵袭下,尚有3棵存活下来,见证着他们这一代代莆田移民在这里顽强生存下来的点点滴滴。”
  在来尾村东边,建有一座天后宫,据说是1837年间建的,三年前翻修了一次。每年旧历三月三,天后宫管理人员都要派人到湄洲祖庙请香火。现在,来尾村尚存的莆田话,族谱,大榕树,天后宫这些无不渗透着与莆田关系密切的元素,岁月的流逝也未能改变这些莆田移民后代与莆田人身上固有的基因,而且,村里有老人过世后,都会说:“回莆田去了”。
  因为有了莆田人的遗传基因,参过军的林全利头脑灵活,他的父亲总是说:“莆田人讲义气,愿意帮助老乡。”他的堂伯林发钦曾在莆田当过消防指导员,他小时候曾到过莆田玩,对莆田市区那座像天安门一样的地标性建筑古谯楼还有很深的印象。
  2003年9月,刚担任村主任的林全利还到平海引进龙须菜给岛民种殖。2006年,他通过一个在宁德市政府工作的莆田老乡的引荐,认识了宁德兴化联谊会的同志,与莆田老乡接上关系。2009年10月的一天,在宁德电信担任副局长的吴建兴以宁德市兴化联谊会会长带20多个在宁德工作的莆田老乡特地来来尾认亲,这一天,来尾村民如过节般地喜气洋洋,放起鞭炮,办起十几桌酒席热情款待来自家乡的亲人。这次认亲后,现任的宁德市交通局副局长的何必良(枫亭人)当即在权限内特批2万元在大榕树下办起一个老人休闲活动中心。当笔者来时,这个带着莆田老乡温情的休闲中心已经建起来了。
  谈到莆田村渔民的生活,林全利说:“祖先刚来时,都以地瓜为生,几乎看不到大米,以至连鸡鸭都不懂得啄食稻谷。”现在,村里渔民生活逐渐好起来了,近年来纷纷搞起了海带、龙须菜的养殖,不少人还在渔排上养殖黄瓜鱼,如今,渔民的收入少的七、八万元,多的十几万元也不在少数,收入在附近几个村相比而言是较高的。
  在我即将离开来尾村时,林全利村长说:“宁德市有关部门已通过规划,将沿山开一条公路进来,这将打破这里百年与世隔绝的状况,到时,再请你过来。”我想,那时,来尾的莆田村必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蕉城区的“莆田村”

  蕉城区的“莆田村”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葛腾湾村,与来尾村隔海相望,与大名鼎鼎的三都澳军港相距不远。笔者从来尾村坐着林全利村长亲自驾驶的柴油小木船来到葛腾湾海边的小码头。葛腾湾村现有5个自然村,1400多个人口,但这里的莆田村只有400多人口;分散住着柯、张、陈、林、郭5个姓,开着摩托车来接笔者的葛腾湾村主任张池敏帮忙找来一个略懂祖辈历史的村干部柯绍森。已经66岁的老人一脸沧桑,笔者来到张池敏家的厅堂进行采访,谈起这个村,老人肯定地说,他们柯姓这一支是太爷爷在咸丰二年从莆田东庄马厂迁来的,有的从东庄石尾迁来的。当时这里海区盛产章鱼,鳗鱼,讨生活容易,祖辈一家人便开船过来这里耕鱼牧海。
  一如来尾村所见,葛腾湾村莆田村民也种着5、6棵从莆田迁移的大榕树,村里一所小学边也盖着一座天后宫,这尊妈祖像是对莆田家乡观念极为强烈的柯绍森在2007年11月去莆田湄洲天后宫请来的,在天后宫妈祖像右边还供奉着柯绍森从东庄石尾祖宫带来的司马神位。前几年,柯绍森年年都要到莆田湄洲祖庙烧香拜妈祖,祈求渔民们生活风调雨顺。
  因为交通便利,离三都澳军港较近,在宁德工作的莆田籍老乡也较早注意到这个莆田村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在岛上发动渔民种植龙眼、荔枝苗时,莆田籍干部也实行倾斜政策,多分一些龙眼、荔枝苗给这个村,至今,海山之间的葛腾湾村漫山遍野种植着枝繁叶茂的龙眼荔枝,也是一道有趣的景观。1999年,葛腾湾村遇水灾,学生们只好躲在天后宫上课,老村长找到分管教育的莆田籍的陈德铭副市长,陈副市长特批2万元予以扶持,时任宁德中国银行行长的林金开也兼任宁德兴化联谊会会长,发动老乡集资5万元,还有一个叫方炳粦的做石头老板捐资1.5万元……老乡们先后一共集资十几万在葛腾湾村边起一座钢筋水泥小学校。
  作为葛腾湾村的前辈,柯绍森老人自豪地说:“莆田人聪明会吃苦,发财的有不少。过去说无莆不成市。”谈起这个村与老家东庄还有剪不断的渊源,柯绍森老人还到东庄与老家柯姓族人对上族谱后,东庄颇有名望的陈德良、柯文水曾在葛腾湾村小住一段时间,葛腾湾村的乡亲回东庄后也得到他们的盛情接待。如今的东庄成了富甲一方的地方,葛腾湾村有十几个男青年到东庄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尾声:寻找一百年前的祖先

  在即将离开葛腾湾村时,柯绍森老人还提到说:“福鼎有一个岛和霞浦代歧头村也生活着1000多人讲莆田话。”希望我有机会能去写一写。但由于行程匆忙,留作日后再找机会吧。
  在我回莆田写这篇文章时,宁德同乡会秘书长陈文锦介绍一位蕉城区飞鸾岭的陈文水与我相识,希望我能帮这个祖籍莆田的老人找到他的祖籍地,电话中陈文水老人急切地说:“如果他这一代再不寻找,他的下一代恐怕是再也没有机会的。”接着,陈文水老人通过他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发来电子邮件:
  翁先生:你好!
  祖父陈有勇,生于1880年,于1916年亡故,原籍系莆田江口石庭及华亭一带人氏。据云,原老家是一座六扇厝,门口还有两株龙眼树,并立双斗旗杆。
  在旧社会,因逃荒迁居宁德飞鸾,以做米粉为生,先后生有三个男儿,长子陈成桂,次子陈吓发,这继于母舅黄永照为子,改为黄吓发,三子陈吓芳因逃避壮了,迁罗源鉴江镇,做小生意及兴化粉为生。
  请劳驾协助查实

                                            孙陈云水供情况
  这无疑把我难住了,不知道从何下手。只好借报刊一角,如实照录,也希望有心的读者能献谋献策,偿老人一个寻祖问宗的心愿。(翁志军)

版权所有 @ 涵江区新闻网 2010 主办:莆田市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宣传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339999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32318  举报邮箱:hjwxb396@126.com
Copyright @ 2010 www.h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08596号-1